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我們要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從根本上說,還是要依靠科技創新;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實現自主可控。
就生態文明建設而言,在我們基本完成包括污染防治攻堅戰在內的三大攻堅戰歷史任務基礎上,特別是完成治理傳統生態環境問題所必須直面的水、大氣、土壤三大攻堅戰基礎上,著眼黨的二十大確立的中國式現代化重要特征之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一宏大的歷史課題,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就必須正視影響和制約生態文明建設大發展的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地位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技術的創新難題,使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重心逐步轉向更加注重創新引領,更加注重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軌道上來。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必須在更高水平理解和把握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二十大提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任務就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生態文明建設與中國式現代化是什么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其中之一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明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在這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賦予中國式現代化新的本質要求和基本特征。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以黨的二十大召開為新的里程碑,進入新階段新視野新征程。
近年來,一些地方、行業部門以“環?!薄吧鷳B文明”名義限產、限電,甚至關停企業、強迫搬遷,影響到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雙碳”目標確定后,一些地方由于盲目、不顧實際的減碳行為,“一刀切”式限制甚至關停煤礦生產,引發煤炭市場供應緊張,繼而引發煤炭等大宗商品供需失衡,價格飆漲,影響了經濟正常發展。類似這些方法簡單、態度粗暴的“一刀切”行為,既抹黑了黨和國家形象,把長期問題短期化,給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造成危害,也影響到一些民生工程領域。這些問題的出現,究其深層次原因,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在于我們沒有在綠色技術創新中實現重大突破,沒有在綠色關鍵核心技術、一些“卡脖子”難題上實現創新,沒有實現好新舊動能轉換,沒有解決好先立后破的問題。因此導致一些地方和部門選擇用被動式、機械式的“方法簡單”“態度粗暴”“一關了之”的辦法消極應對。
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發展仍然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站在歷史新征程上,巨大的時代性變化,要求我們必須著眼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著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換言之,現代化的基本前提就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一種發展觀的深刻革命,是一場事關社會生產方式、發展方式、價值理念、制度體系全方位立體化全過程全地域綠色轉型的“綠色革命”。要把推動綠色發展既作為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又要使之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考量。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不僅要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損害嚴懲、責任追究,從根本來說,還要在形成支持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利益導向機制上下真功夫、下大力氣,堅持在發展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
在習近平經濟思想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雙重邏輯中統籌高質量發展和綠色發展
建設生態文明,堅持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建成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與高質量發展具有內在邏輯的一致。我們黨和國家大力倡導的生態文明建設,既有歷史的維度,又有時代的高度,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是傳統意義的環境保護的翻版,也不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續集?;诖?,必須持續深化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度、廣度和高度的學習理解、研究宣傳和系統闡釋。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人類社會嶄新的文明形態,既要發展和完備社會主義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也理應有體現生態文明水平的更高物質技術基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既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總遵循,從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深刻革命看,又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求把人類的生產實踐活動置于綠色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的視野下,從而使生態文明建設體現經濟性、成長性和未來性。這也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實質所在。馬克思指出:“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痹谌祟悮v史發展總過程中,更高、更進步的社會形態總是擁有更為發達和先進的物質技術基礎。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高度謀劃發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現高質量發展、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系列重要論述,要善于從習近平經濟思想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交融互動中全面認識生態文明的本質,更加善于由資源驅動、要素驅動走向創新驅動,把工作的重點、主要精力轉移到通過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為綠色發展提供戰略支撐上,從而更好統籌高質量發展和綠色發展。
多管齊下,加快實現綠色生態低碳關鍵核心技術重大突破
完善體制機制,創造創新型輿論環境。從政府決策引領看,要強化黨和國家對重大科技創新的領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大幅提升科技攻關體系化能力,在若干重要領域形成競爭優勢、贏得戰略主動。更好推動全社會形成以創新思維建設生態文明,進行重大能源革命,培育綠色產業的氛圍、使命擔當和責任意識。
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從高等科研院所、企業建設生態文明視角看,科研工作要避免過多“坐而論道”,重心還是要放在解決創新動力不足問題上,解決好真本領夠不夠強的問題。必須瞄準事關我國生態產業、生態經濟和國家生態安全的若干重點領域及重大任務,明確主攻方向和核心技術突破口,重點研發具有先發優勢的關鍵技術和引領未來發展的基礎前沿技術。這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所強調指出:“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著力強化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支持頂尖科學家領銜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
構建綠色生態低碳現代產業體系。從科學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視角看,在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后,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構建綠色生產體系,加快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雙進程,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這或將從根本上解決好“先立”和“后破”之間的實際矛盾,最終實現新舊動能轉換,以科學技術和綠色生態低碳現代產業體系為生態文明建設第一推動力,以點帶面,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