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sg3ie"><strong id="sg3ie"></strong></acronym>
<track id="sg3ie"><ruby id="sg3ie"><menu id="sg3ie"></menu></ruby></track><p id="sg3ie"></p><acronym id="sg3ie"><strong id="sg3ie"><address id="sg3ie"></address></strong></acronym>
  • <acronym id="sg3ie"></acronym>
  • <li id="sg3ie"><ruby id="sg3ie"></ruby></li>
  • <output id="sg3ie"></output>
  • 高級搜索
    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國內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郝吉明:《中國工業園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現狀與未來》
    | |

      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綠色園區分會專家委員會主席郝吉明參加2022海峽城市環境高峰論壇,并做名為《中國工業園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現狀與未來》的報告,闡述了工業園區循環發展的重要意義,總結了工業園區綠色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并提出了“著力實施六大重點工程 厚植園區綠色低碳循環”的對策建議。


      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綠色園區分會專家委員會主席、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首批特聘教授郝吉明


      郝吉明院士主要研究領域為能源與環境、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榮膺Haagen-Smit清潔空氣獎光華工程科技獎和中華環保獎,獲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


    園區循環發展的重要意義


      2021年以來,以中發36號文和國發23號文為統領的國家層面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已基本建成,各領域重點工作有序推進,中發36號文明確提出開展碳達峰試點園區建設,國發23號文共13處部署了園區的工作,例如:加強園區物質流管理;選擇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園區開展達峰試點建設;打造一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節能低碳園區等。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指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根本緩解,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污染問題仍然突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任務艱巨,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必須抓好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工業園區。污染具有區域性、結構性、復合性、壓縮性等典型特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抓好工業園區就抓住了重點,抓住了關鍵。


      國際上,綠色發展強調培育經濟發展的同時,持續的保持資源、環境及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并常用脫鉤來表達,即實現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和環境質量影響脫鉤,具體又分為相對脫鉤和絕對脫鉤。對工業園區而言,提高園區的資源產出率和碳生產率,是園區脫鉤發展的重要任務和努力方向。


    構建工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認知鏈


      首先要對園區產業活動與生態環境系統的相互作用進行全面揭示,為此需要從企業工業過程層面入手,自下而上開展園區精細化的物質流、能量流和水代謝分析,運用生命周期分析的方法,刻畫園區碳足跡。


      在此基礎上,開展園區經濟流動分析,算明物質能量流相互的價值增值過程,還要針對關鍵減污降碳措施,進行技術經濟分析,在此基礎上設計園區綠色發展路徑。


    工業園區綠色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


      中國省級以上園區的分布情況,共有2543家,其中552家為國家級,1991家為省級,園區集中了全國超過80%的企業,園區的工業產值占全國的50%以上,園區碳排放占全國總排放量的31%。


    園區在實現產業集聚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新挑戰,突出表現為:


    產污集中,污染種量大;


    源多匯少,減排難度大;


    污染繁雜,治污成本高;


    隱患點密,事故影響廣。


      因此,防止園區由聚寶盆向聚污區變化,優化園區發展,協同減污降碳是一項重大的課題。


    園區發展水平差異比較大。


      千園千面,個性共性兼有,綠色發展水平差異比較大。下圖是(原)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在建設基準年和驗收年之間一些指標的變化率,時間間隔平均是3-5年。


      總體來看,園區能耗、水耗、固廢產生量等指標,已進入相對脫鉤階段;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總體已達到絕對脫鉤;現階段全國仍需加大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力度。


      右上角這張圖是長江經濟帶園區的環境績效指數,績效指數是由能源產出率等11項指標構成,采用了加權平均形成,橫軸是園區的生產總值,縱軸是績效指數,中間的紅色橫線是平均水平,三個顏色代表的氣泡,分別代表了上、中、下游的園區??梢钥闯?,長江經濟帶園區綠色發展水平差異明顯。


      右下角這張圖是國家級經開區的溫室氣體排放強度,優秀的園區排放強度低于0.5噸二氧化碳/萬元,但有一些園區甚至超過20噸二氧化碳/萬元,因此需要一園一策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工業園區降碳減污協同增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主要因為園區的組成結構和過程非常復雜,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空間多系統疊加,尤其是園區面積大小尤為復雜;


    二是多利益相關方集中,主要有政府、各類企業、各種第三方服務商;


    三是多樣的物質能量流動過程;


    四是減污降碳系統優化,需要統籌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


    園區降碳減污協同面臨的難點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因為工業園區四大邊界不明,統計核算方法不統一導致了碳排放精準測算難,四大邊界主要指物理邊界、管理邊界、經濟統計邊界和流分析邊界;


      二是園區間低碳對標難,根源還是核算邊界和方法問題;


      三是減碳潛力定量化難,第一個原因是三級計量體系普遍有短板弱項,底數不清,第二個原因是缺乏減碳技術的成本效益、環境收益和技術成熟度的綜合評價方法;


      四是路徑和機制設計難,要解決多利益相關方的協同,以及降碳技術和作用對象的最適宜匹配。


      園區的邊界界定是重要問題,園區實際邊界復雜,為此需要建立園區多種邊界的界定原則,基于明確的邊界開展物質流、能量流、價值流分析,進而形成全生命周期的碳的流動途徑,實現園區之間的物質、能量、碳排放總量/強度可比。在明晰四大邊界的基礎上,需建立多流、多節點的分析模型,要從企業、基礎設施、園區整體三個層面刻畫精細化的物質流、能量流、價值流;要建立園區本地化的活動水平和排放因子,從全生命周期的視角,核算園區的碳排放。


      總體來看,“十四五”時期園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面臨三大突出挑戰:


    一是系統觀、全局觀、動態觀亟需深入認識;


    二是能源系統和污染治理亟待整體優化;


    三是能耗雙控向碳雙控轉變。


    挑戰具體又表現為三個方面:


      一是落實雙碳政策、雙碳戰略方面。以化石能源為主的傳統能源與新能源供給存在結構失衡;園區對碳達峰的內涵認識不統一,部分園區存在碳排放總量控制套“緊箍咒”的顧慮,也有部分園區存在盲目碳沖鋒,園區尺度一定要實現碳中和的認識誤區。


      二是污染控制方面。地上地下、水中岸上、陸地海洋系統失衡;存量污染和增量污染難以統籌;傳統污染物全面達標與新興污染物綜合防治顧此失彼;亟待從生態設計、全過程優化、生產者責任延伸等系統發力,防止污染負荷轉移。


      三是污碳協同方面。園區物理邊界和管理邊界不統一,物質流、能量流管理相妨;污染物排放種類多,污碳產量大;治污與減碳措施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科學研究不足;污碳協同所需精細化數據基礎薄弱。


    能源系統和污染治理亟待整體優化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陳呂軍教授團隊開發了一個包含1600家工業園區基礎設施的數據庫,上圖是這些園區中能源基礎設施的結構、規模、能源種類等。有幾個結論:


      80%的園區物理邊界內兼有集中式能源和環境基礎設施,能源基礎設施呈現大少小多、三高特征:燃煤機組占比高達87%,且小機組多;50MW以下的數量占比高達62%;基礎設施溫室氣體排放占比平均高達75%。


      與此同時,絕大部分園區建有集中式環境基礎設施,目前工業園區的能源—環境基礎設施間“能源—水—固體廢棄物”協同的產業共生體系薄弱,園區能源環境系統亟待設計技術經濟可行,全生命周期環境友好的一攬子解決方案。


    能耗雙控向碳雙控轉變亟待抓手落地


      2021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創造條件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


      園區千園千面,如何分類有序,宜能則能,宜碳則碳,是實踐中的重大挑戰。通過能、碳雙控科學落地,倒逼園區高質量發展,是一項重大的命題。


      控能控碳哪個優先,如何來控?表面上都應該控,但實際上能源控什么,碳控什么,不同地域,不同園區差異很大。


      以流程工業為主的園區,余熱余壓及化學反應熱回收較為普遍,能多碳少,應該以鼓勵用能為主,以離散型工業為主的園區,如汽車制造,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隱含在大量的零部件供應鏈上,終端企業能少碳少,應該以強度為主。


    對策建議


    厚植園區綠色低碳循環,要著力實施六大重點工程:


    第一,園區碳生產率提升工程;


    第二,基礎設施共生降碳減污工程;


    第三,園區數字化轉型工程;


    第四,物質流管理助力循環發展工程;


    第五,園區固廢脫鉤發展工程;


    第六,區域流域園區協同發展工程。

    相關新聞
    Copyright © 1997-2027 Chinaenvironment.com 版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環保網  京ICP備12004549號-1 京ICP證07072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148號